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
(1)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巩固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能力。
(2)能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列出不等式,并求出它的解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较熟练解答含括号及分母的不等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
(1)解不等式时,如何判断何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2)去分母时,如何正确解决不等式每一项的变化。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比较沉闷,不好说,一部分学生能力较强,但人数较少,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有一小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理解有阻碍,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分别给予关注。
三、解决思路: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章存在以下几个重点:
1、 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含义,掌握不等式的三个性质。
2、 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利用数轴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3、要求学生能从经历的实际问题中体会相等与不等的关系,并能列出相应的关系式,求出相应解集,并在解集中确定符合题意的解,检验它的合理性。
而其中教学的核心,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在本节课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共同性,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过程的回顾,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方式。
2、 强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不同之处,分清何时该改变不等号的方向,何时不能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3、 巩固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能力。
4、 能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列出不等式,并求出它的解集。
5、 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的类比、化归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流程: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列出了本节常态课的教学流程:
1、首先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请你来帮忙: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即复习所学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又复习简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强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在系数化为一时必须注意不等号方向的问题。
3、探索交流一:先通过复习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复习,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解这样带括号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帮助,最后每组选两份较好的进行全班的交流,明确做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4、探索交流二: 是在刚才解题的基础上,再用类比的方法直接去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互相帮助,讨论出现的问题,归纳解法的一般步骤、依据和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把归纳的结果汇报给组长,每组提供认为正确的做法进行展示交流。在上述问题中,再次强调改变不等号的问题以及规范的解答过程,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解法的示范、有备无患。最后,再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引出的化归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5、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互助,特别是检查刚才总结的注意事项做好了吗?书写的规范吗?而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体现数学结合,为后面问题的解答创造更直观形象的模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更好的去认识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唯一的,把新旧知识也联系到一起,巩固所学知识。
6、走进生活,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因此采取先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找出其中的不等关系,再让学生完成、互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实际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问题的结果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课标所提出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
7、最后进行简单小结,畅所欲言,给学生发表见解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告诫可避免出现的错误,提出质疑,明白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也为今后教学提供方向。体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主动参与,共同发展,这是教育的本质,让学生亲身经历、锻炼、积累形成新的认识。
8、作业的布置就像超市,可以自由选择,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分层教学。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