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的变迁
八五五农场学校 常凤云
站在岁月河流的入海口,审视瞬时点滴,我的从教经历,以它那独特的视角,见证着三十多载改革开放的足迹,使我对改革开放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仅“黑板”这一教具的变迁,就印证了三十多年来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979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是我从教的第一个年头。那时正是知青大返城的年代,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经过考核选拔和短期的培训,匆匆地补上了教师岗位。我就在其中,17岁的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当时的第六中学(农场二十连)任小学教师。走进土坯结构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红砖砌成的炉子连着两米长一砖宽的火墙,将教室隔成了两个年级,木板钉成的简易课桌、长条凳,最显眼的是那两块木制黑板。说它是黑板,实际上就是在钉好的几块木板上涂上黑颜色,再用两根棍子架起来靠在墙上,就是这样的黑板成了当时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尽管设备是那样的简陋,可我还是努力把板书写得清楚美观 1981年,因工作调动,我回到了我的母校第四中学任教。条件虽然好了点,“火墙”变成了“炉筒子”,地面铺了砖,桌椅也结实了许多,“木黑板”变成了“水泥黑板”。在教室的前面墙上,用水泥抹了近半面墙大小的一块黑板,中间被粉笔划得斑驳陆离,上课时粉笔粉四处飞扬,许多地方早已没了黑颜色,露出水泥的本色,学生很难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时,不起眼的小木制黑板就成了老师们的心爱之物,有时叫课代表在小黑板上抄好题目挂到大黑板上,来回移动。
1990年,农场集中办学,全场的学生都集中到场部,教室里明亮了许多,水泥的地面,“暖气”取代了“炉子”。黑板依然是水泥的,但却黑了许多,光滑了许多。教室后面也多了一块同样的黑板,作为班级的板报,经常叫小干部在上面设置宣传栏、评比栏、光荣榜,旁边用白纸贴上优秀作文。黑板报比赛,也孩子们体验到了编辑与创作的乐趣。 1994年,农场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为学校盖起了教学楼。教学楼内,体育室、图书室、电教室、实验室一应俱全。教室内光亮的水磨石地面,崭新的钢管桌椅。此时的黑板变成了毛玻璃黑板,教师们再也不用担心黑板会变白。学校也有了幻灯机,在黑板一侧挂块幕布,老师在胶片上写满讲义,往机器上一放,被放大了好几倍的文字就跃上屏幕,象放电影一样,学生们在活动电影中学知识。
2010年,为了进入标准化学校,农场又花大量资金翻修教学楼。增加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舞蹈房等。用了十多年的玻璃黑板换成了光滑平整的金属黑板,无论坐到教室的哪个角落都不反光,老师上课用到的教学挂图,用磁铁往上一贴就粘在黑板上。学校还配置了电视、DVD,老师只要将制作好的课件存入优盘,再插到电视上,一些枯燥的课程,通过视窗上美轮美奂的图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变得生动有趣。大屏幕,这块“电子黑板”逐渐取代了原先的黑板。眼下,有的学校大屏幕也“下岗”了,师生都用电脑,讲义直接显示在了学生的电脑上。
一块黑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水泥黑板到“电子黑板”,从幻灯片到多媒体,无不记录着时代的轨迹。小小的黑板,见证了农场三十多年教育的发展,更见证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八五五农场学校小学部
常凤云
![]() |
![]() |
![]() |
![]() |
![]() |